ToCToB双轮驱动,墨迹天气的转型启

                            

年是工具型产品的转折点。

当人口红利消失的论调席卷互联网,曾经“躺着赚钱”的工具厂商,纷纷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有人选错了方向,在浑浑噩噩中走向了慢性死亡;有人迎合了潮流,在新的赛道找到了高光时刻;也有人赌对了风口,却在短暂的崛起后仓惶告别舞台。

在所有的工具起家的厂商中,墨迹天气可能是最为特殊的一家。作为一款亿级月活的超级工具,墨迹天气始于95后们并不熟悉的塞班时代,见证了移动互联网的兴衰沉浮,但未能沿循工具到社区再到平台的逆袭路线。

可在大多数工具厂商销声匿迹的时候,墨迹天气却以综合气象服务商的身份牢牢占据着一席之地。

所有的偶然和必然背后,都离不开墨迹天气的ToB探索。

01曾经被唱衰的转型

上一次对墨迹天气集体讨论,还是年底前后。

彼时美图成功赴港上市,工具厂商的出路问题再度甚嚣尘上,同为“亿级俱乐部”成员的墨迹天气也传出了IPO的消息。

只是舆论对于墨迹天气并不算友好,坊间出现了很多尖锐的观点:比如打开频次低、用户时长短,在用户时长逐渐主导产品价值的大背景下,墨迹天气自然不是所谓的优质标的;再比如营收模式相对单一,陷入了所有工具型产品的“误区”。特别是张小龙丢出“好的产品用完即走”的观点后,许多工具起家的厂商进入了难熬的至暗时刻。

五年后再来审视那场舆论审判,一些观点无疑有些偏颇,因为墨迹天气本身也在进行多元化转型。

一个方向是增强内容属性。不仅引入了新闻和生活资讯,还通过时景社区的方式构建起了UGC内容矩阵。墨迹天气的转型思路并不难理解,希望通过内容上的运营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进而产生用户粘性,以规避工具型产品上“用完即走”的噩梦。

而时景社区除了增加用户时长,更大的作用则是成为墨迹天气众包数据的一部分,大量的气象图片作为社会化气象观测数据成为墨迹天气专业数据源的重要补充。

另一个方向是布局企业级服务。墨迹天气在年打造了“墨迹赤必”商业气象服务品牌,目的是向企业及政府客户提供“定制化”商业气象服务解决方案。不过当时ToB赛道还不是资本追逐的热门,墨迹天气深耕B端的逻辑,并未能吸引太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ibane.com/ddts/11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