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制定啪计划要打脸志愿军,战后人民

关于华为的研发标准,任正非说过这样一段话:

在距离我们目标二十亿光年的地方,投一颗芝麻。

距离目标两万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苹果。

距离目标几千公里的地方,投一个西瓜。

距离目标五公里的地方,我们投范弗里特弹药量。杀鸡就要用牛刀,要集中优势力量打歼灭战,这样我们的产品才能领先世界。

任正非

任正非是军人出身,讲话时经常喜欢用军事术语来比喻,比如面对美国封锁时,任总就提出了塔山计划,源自著名的塔山阻击战,暗示着华为面临着超强对手,同时也有新的塔山需要守护。

而这一次,任正非又提出了范弗利特弹药量,那么究竟什么是范弗利特弹药量呢?它又有何威力,能够让任正非念念不忘,并将其作为华为的一项战术进行运用呢?

网络上有个很有名的梗: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

那些战略战术都是穷人家军队才会钻研的,真正有钱豪横的军队,打仗根本没那么复杂,炸就完了。

一遍炸不透,那就再来一遍,用炮火犁地,让阵地寸草不生。

绝对优势的炮火面前,高明的战术都会黯然失色,这就是所谓的一力降十会。

就好像一个内家功夫登峰造极的武林高手,举手投足之间力道万钧,任何精妙的招式在他面前都变成了花拳绣脚,看看《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就知道了,那是真正的达到无招胜有招境界的绝世高人。

少林扫地僧

可是枪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给老子炸说起来容易,但真要执行起来,还真没啥国家能够负担得起。

有没有这样的国家呢?还真有,就是美国!

美国从诞生起,就可谓顺风顺水,崛起之路风调雨顺。借着两次世界大战大发横财,战后又建立起了美元霸权,凭借印钞就能割全世界的韭菜,用富得流油来形容毫不夸张。

有了钱,打起仗来自然也就有底气。美国人最崇尚的就是火海战术,步兵冲锋前,都会先派飞机轰炸,然后再榴弹炮洗地,这三板斧下来,可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二战后期,美国参战,凭借此战术把太平洋日军打得哭爹喊娘,溃不成军。从塞班岛打到冲绳岛,被重武器暴击的日本兵通常都是死无全尸,无比惨烈。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了世界的霸主,美军这一赖以成名的战术也被带到了朝鲜战场。

战争初期,武装到牙齿的美军是很看不起志愿军的,穷的棉衣棉裤都没,更不要说飞机大炮了,凭什么跟世界第一强国来打。

但是几次交锋下来,美军吃了大亏,也终于开始正视对手,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

由于指挥作战的不力,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被解职,由李奇微接任,李奇微是一个十分推崇火海战术的将领,他重用了和自己作战思路很是相似的范弗利特出任美军第八集团军总司令。

范弗利特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向部队下令:一旦交火,部队不必计较弹药消耗,炮击量不设上限。

随后的第五次战役中,有了范弗利特的纵容,第八集团军第二师开始了疯狂开火,在对高地的攻击中,9天时间打光全部36万发炮弹,这个量创造了美国炮兵的记录,是炮兵战术规定量的五倍。

疯狂的轰炸收到了奇效,准备不足的朝鲜人民军伤亡惨重,这让李奇微和范弗利特大喜过望,以为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记者们用“范弗利特弹药量”来命名这种密集轰炸战术。范弗利特爽了,前线士兵打嗨了,消息传回国内,国会的参议员们可坐不住了。

36万发炮弹,那可价值美金过亿,这可都是纳税人的钱。一个山头就要用这么多,朝鲜这样的山头数不胜数,照这样打,把美国卖了也不够啊。

谴责归谴责,范弗利特对国会老爷们的话语充耳未闻,他认为这些养尊处优的官僚根本不懂战争,大吼道:“让他们来朝鲜,亲眼看看敌人们的尸体,让什么范弗利特弹药量见鬼去吧!”

范弗利特

范弗利特还从数据上分析了下自己所消耗的炮弹,他认为朝鲜战场上炮火密度远不如二战时期,虽然单门炮发射量大幅提高,但是总体火炮门数少,所以消耗并不算多。范弗利特甚至扬言,要么给自己增加70个野战炮兵营,要么就闭嘴,不要指责自己消耗的弹药多。

国会无奈,为了尽快结束战争,只得一方面大幅增加国防预算,一方面开动马力,生产弹药支持朝鲜战场。

弹药无忧的范弗利特,更加变本加厉。据统计,年的前四个月,美军分别打出的炮弹为发、发、发、发。达到了一个可怖的程度。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老祖宗教给我们的经验,美国人扔的毕竟也只是炮弹,又不是原子弹,远没有到完全无法抵御的地步,总是会有应对办法的。

在第一次到第五次战役期间,主要是运动作战,志愿军采取的办法是夜间发起攻击,同敌人近身相搏,从而让敌军的飞机轰炸失效。

从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对于夺取的阵地白天不会死守,减少敌军炮火袭击带来的损失。

五次战役后,战争进入相持,主席对志愿军发出了“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指示。

阵地战是最考验双方炮火实力的,如何才能有效防御对方炮火袭击,减少伤亡呢?志愿军战士们开始了集思广益。

最早我军的工事和抗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一样,是个单人防炮洞,因为像猫耳朵,又被称为“猫耳洞”。

事实很快证明,这种猫耳洞根本无法防御美军的炮火。就算是用一层木料加一层夯土构建的地堡,依然无法抵挡炮弹的连续打击。

范弗利特和他的第八集团军,让我们的指战员和士兵真正认识到了现代战争的威力。怎么办呢?就这样放弃?那是肯定不可能的。

有当过矿工的战士提议,在那种土石混合的山上挖山洞,把一层木料一层土变成三层木料三层土,两侧用木头加固防止塌方。相邻的洞依次相连,变成马蹄形的坑道。

此法听起来不难,真要干起来困难重重。首先就是没有工具,不光没炸药,连铁锹都没有。

于是有人找来敌人没打响的炮弹,拆开了当炸药,还有的战士从敌人被炸毁的坦克上拆卸钢铁做成火炉,用来打钢条、打铁锹,真正的自力更生。

这种窘境持续的不算太久,国内发起了总动员,运来了大量的工具和材料,缓解了前线物资紧缺的困境。

在志司的统一要求下,志愿军全部开始了挖坑道热潮,各班排之间都展开挖山洞比赛,大家越挖越熟练,越挖越有心得。山洞挖的不光深,而且坚固,透气性良好,甚至还有一定的保暖作用,在酷寒的朝鲜半岛尤为宝贵。

志愿军的坑道

半年时间里,中朝军队就修筑起了公里长的坑道,到年8月,坑道体系更加完善,在横贯朝鲜半岛的公里长的战线上,建设起一条纵深达到20-30公里、以地下坑道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坑道里设置了粮食储存洞、文艺活动洞,有的甚至还有图书阅览室,任你外面炮火连天,肆意挥霍着纳税人的金钱,我坑道内自其乐融融,恍若隔世,炮火停后,战士们就可以精神焕发的一跃而出,投入战斗。

古时候,我们在地面修起万里长城,防范游牧民族的入侵;今天我们在地下同样修筑起了一条“万里长城”,保卫着家国人民。

这条万里长城成了战士们最有力的依仗,建成后,敌人的炮火再也难以对我军形成实质性的威胁。据统计,抗美援朝初期,敌人平均40发炮弹能够杀伤我方一人,到了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发。我们用自己的勤劳机智勇敢,顽强的对抗住了最可怕的敌人。

我军坑道战的典范应当算是上甘岭战役,此役让美军灰头土脸,颜面尽失。但其实,在上甘岭之后,还有一次少有人知的战斗,更是彻底的击碎了“范弗里特弹药量”的神话。

年1月20日,被坑道战折磨的死去活来的美军,决定演习新的战术来应对,也就是所谓的空地协同作战。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新战术来破解志愿军的坑道战法。

他们选定的目标是我军的高地,因为这个高地的防御呈现T形,故我军将之称为丁字山之战,而美军则嚣张的将这次作战命名为“啪行动”,意思是要响亮的打志愿军的脸。

因为不久前范弗利特的独生爱子驾驶战机作战时被我军击落身亡,再加上上甘岭的失败,范弗利特恼羞成怒,把全部的宝都押在了这次战斗上,他要报仇,要找回自己的名誉。

范弗利特弹药量

战斗一开始,志愿军战士就明显感到,炮火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凶猛,大地都在颤抖。美军将“范弗里特弹药量”发挥到了极限。8个炮兵营一刻不停的向着高地开火。

天上还有上百架飞机轰炸,凝固汽油弹落地即燃,整个高地变成了人间炼狱,空气都仿佛燃烧了。

天空中的美军飞行员俯瞰地面,满意地说道:“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这里不可能有任何生物存在了。”

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当美军停止轰炸冲上阵地后,从地下跃出几十名志愿军战士。这里防守的部队是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零一团一连一排,这个排仅有4个班,但却毫不畏惧,依托着坚固到极点的坑道工事,顽强同敌人进行着战斗。

代理排长陈志全身着火,耳朵烧成焦炭,依然奋勇指挥作战,一排连续击退美军五次强攻。

一直打到下午4点,斗志全无的美军灰溜溜的撤退了。这一战,我军以一个排硬扛住了敌军加强连的进攻,用伤亡11人的代价,击毙击伤美军余人。

而且还是在美军不惜成本的炮火疯狂轰击下,此战结束后,《人民日报》当即配发评论员文章,名字就叫《一记响亮的耳光》,这耳光,抽在了范弗利特脸上,也打在了艾森豪威尔脸上。

此时美国国内,早已经炸了锅。原来战前美军以为必胜,所以派了大批记者随行,想要好好报道宣传一番。没想到,说好的“啪行动”确实打脸了,只是打的是自己的脸。

记者们极尽嘲讽的报道了战斗全经过,美国舆论一片哗然,用飞机大炮,却被中国人的手榴弹打退?纳税人的钱就是这样浪费的?朝鲜战争还有必要打下去么?

愤怒的民意引发了国会调查,作为替罪羊,范弗利特很快就被解职,直接退休。

老同学艾森豪威尔为了照顾范弗利特的面子,让他以四星上将的军衔退休,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用这种方式退役,对一个军人来说是永远无法抹去的耻辱。

从此以后,范弗里特弹药量成为了一段历史,一段美国人不愿回忆的过去。

也许,任正非在说出这个词的时候,一方面是为华为鼓气,另一方面,也是在暗讽美国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ibane.com/czjs/118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