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李家坡战斗中第772团不如独立团

《亮剑》在歼灭日军山崎大队的李家坡战斗中,八路军旅第团已经连续攻击了八小时,却在最关键的时刻被旅长换下,团长“程瞎子”非常不甘,但也不得不执行命令。于是才有了独立团出场的机会,李云龙用土工掘进的方式接敌,最终以颗手榴弹何20挺轻机枪开路,通过白刃战一举歼灭顽敌。跟观众的感觉,第团就是个跑龙套的,战斗力远逊于独立团,其实这是对军史的误读。

就剧情而言,旅长必须换下团的原因是因为这个主攻团已经伤亡惨重,需要动有新锐力量发起总攻,因为外围日军两个旅团的援兵步步逼近,如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战斗,八路军主力就有陷入腹背受敌全局被动的危险。但正是团以持续攻击和重大牺牲,才给独立团创造了战机,否则李云龙拿不下李家坡。

就军史而言,部分亮剑爱好者不知出于何种心态,对年关家垴战斗的评论,总是盲目的以对的兵力比,简单的认定八路军战斗力低下,这完全是不懂军事地形学和战争法则的伪军迷态度。日军支队长(不能称为大队)冈崎谦受中佐之所以在一路逃跑途中选择关家垴来坚守,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形。

关家垴位于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腹心的武乡县蟠龙镇地区,是群山之间的一个高高的山岗,山顶是一块方圆几百米的平地,北面是断崖,东西两侧也是陡壁,只有南坡稍缓利于进攻。无论有多少部队,却根本无法展开兵力,别说周围是八路军,就算再多几倍也只能一个营一个营的依次冲锋,这就是军事上最忌讳的“添油战术”,八路军战场上的绝对兵力优势反而转化为局部劣势。

《亮剑》的李家坡战斗根本未能展现当年敌人阵地的易守难攻,只随便找了个四面八方都可以攻击的圆形山头,如果关家垴是这个情况,团早好把鬼子团灭了。鬼子兵在这场战斗中表现最出色之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建了基本形成体系的防御工事,将南坡窑洞全部打通作为堡垒,同时占领了南坡对面的柳树垴,多鬼子的火力全部集中在一个方向上,确实很难打。战后,八路军各级指挥员曾专门去考察和学习了日军阵地和工事。

年滇西反攻的松山战役,日军在山上不过余人,中国远征军第八军数万人马在绝对的炮兵和空中优势下,打了整整四个月付出了近人的伤亡,中日伤亡比例在5:1。美国人在塞班岛和硫磺岛也是伤亡惨重,负隅顽抗的日本兵守点是很有一套的,更不能苛求火力贫弱炮弹都没有几发的八路军,那叫歪曲历史。

在真实的战史上,团负责在东北方向组织进攻,然而能够接敌的只有0.3米宽一条羊肠小道,战斗打得异常残酷,团因此伤亡极大:该团一营原本70多人的一连只剩下3人;50多人的三连只剩下指导员和2名伤员;70人的四连只剩下10余人,到下午2点,当一营被兄弟部队换下来时全营只剩下6人,战况之惨烈可见一斑。

关家垴山头上的鬼子就那么多个,虽然八路军战士冒死冲锋伤亡巨大,但换来的也是鬼子打没一个少一个,并且极大消耗了日军的弹药,在关家垴日军后来不得不空投弹药维持作战了,冈崎支队带了三门山炮,总共发射了多发炮弹,这是个很大的消耗量了,因此越到后面日军可战之兵越少,封锁道路的火力越弱,这是肯定的。激战持续24小时后,八路军虽占领了关家垴和柳树垴部分日军阵地,歼灭了多日军,但剩下的日军仍占据着两地的主要阵地。

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第团在师刘师长的指导下,已经开始用土工作业的方式接近敌人,并且很有成效,如果土工掘进的办法早点运用起来,或者攻击时间再宽裕一些,冈崎支队这多个鬼子必遭全歼。可惜来不及了,日军援兵田中支队距离关家垴只有米了,本来部分八路军战士已经冲上了山顶台地,日军已无力反击,绝望的认为最后时刻就要到了,此时我军却不得不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实际上《亮剑》剧里描述的李家坡战斗,正是在用独立团全歼山崎大队的故事,补交了当年八路军没有做完的作业,更是一种对未竞全功的遗憾表达,以及对关家垴牺牲烈士的怀念,李云龙则成为了还愿的代言人。不仅是作为攻击主力的团作,其他八路军所有参战部队的牺牲都是有意义的。

就剧论剧的话,如果没有他们消耗日军的兵力和弹药,独立团怕也没那么容易一挥而就。而团在之前付出的牺牲和代价,对战局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之大的,不能抹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ibane.com/czjs/11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